講道重溫

2025年4月18日 被釘十架的王(約18:28~19:16)
盧淑娟牧師

耶穌基督的受難,僅僅是一場悲劇,一場權力遊戲的結局嗎?被釘在十架的耶穌,只是一個被人謀害、受人棄絕的無辜者,是無奈受死的受害者嗎?在約翰筆下的受難事件,我們看到耶穌如何受審、如何被罪人傷害的一面,但同時,我們也看到另一面,一個更深層的真理,就是耶穌的榮耀、耶穌的得勝和耶穌作王。在約18:26-19:16這個大段落,耶穌被捕之後,多次與彼拉多見面。表面上,彼拉多位高權重,可以擺着高姿態,去審問耶穌。不過,約翰告訴我們,真正受審的不是耶穌,卻是彼拉多。彼拉多在真理面前落荒而逃,實在是個可憐又無力的人;他亟需耶穌的教導和光照,但他願意嗎?

在那一夜,耶穌被捕,祭司長在猶太公會領袖面前審問他,卻怎樣也找不到祂的罪證。到了大清早,便把耶穌押解到總督府,想逼使總督彼拉多出手,去辦耶穌的死罪。因為猶太公會雖然有權力進行審訊,卻無權判人死刑。翻查歷史資料,彼拉多也絕對不是省油的燈。他以鐵腕管治猶太人而臭名遠播,因出身只是羅馬的低下層貴族,他便嚴防猶太人叛亂,以討好他在羅馬的主人們,一心成為「凱撒的忠臣」(19:12)。

耶穌站在彼拉多面前,絲毫沒有受審的味道。彼拉多問耶穌:「你是猶太人的王嗎?」(18:33)此話充滿政治意味。猶太地區已經多年沒有猶太人取得「王」的封號了,而路加記載,猶太公會領袖這樣誣告耶穌:「我們見這人煽惑我們的國民,禁止我們納稅給凱撒,並說自己是基督,是王。」(路23:2)彼拉多聽到這種事,自然不敢怠慢,竭力查探耶穌是否真的要煽動猶太人叛亂,用武力解放猶太人脫離羅馬的統治,還有一大幫人在跟從他去預備作亂。

「這話是你說的,還是別人論到我時對你說的呢?」—耶穌的反問,倒是把彼拉多放在受審的位置。耶穌要知道彼拉多的問題背後的真正意思。若從羅馬統治者的角度發問,那就是:「你想要自立為王,挑戰羅馬統治嗎?」耶穌的答案便是「不」。但若然是猶太人去發問,就是:「你是上帝所差派來的那一位,作以色列的王的彌賽亞嗎?」答案當然是「是」了。

耶穌用以下的回答,定義自己的王者身分:「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;我的國若屬於這世界,我的部下就會為我戰鬥,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。只是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。」(18:36)「我的國」在任何時代都是敏感的議題,耶穌摒除了「我的國」的政治含義,說明祂所統治的是另一個世界,根本不屬於猶太人,也不屬於羅馬人。祂的王權不是來自這個世界,祂不與凱撒爭霸,也不與猶太人為敵,祂的門徒也應是如此。

但彼拉多步步進逼,要使耶穌招認:「於是彼拉多對他說:『那麼,你是王了?』耶穌回答:『是你說我是王。我為此而生,也為此來到世界,為了給真理作見證。凡屬真理的人都聽我的話。』」(18:37)若把意思講得更清楚,彼拉多追問:「既然你這樣說,那麼你是個什麼王?」耶穌回答:「王這個字是你說的,不是我說的。我就是王,但不是政治上的王,而是真理的王。我來到世上,為了向世界揭示真理。凡屬於真理的人,都聽從我。」耶穌的使命是向世界揭示真理,祂就是真理,祂就是上帝的道。耶穌說這番話,無異於向彼拉多發出邀請:邀請彼拉多加入耶穌的行列,成為屬於真理的人。如果彼拉多把耶穌定罪,就等同把真理定罪。這樣一來,耶穌使自己與彼拉多的位置對調了,現在受審的不是耶穌,而是彼拉多在真理面前受審。一直徘徊在耶穌與猶太人之間,猶疑不決的彼拉多,必須作出選擇:一是因信服真理而進入光明,一是拒絕真理而留在黑暗之中。

可惜,面對真理,彼拉多選擇了逃避,寧願留在黑暗中。他語帶挖苦地問:「真理是甚麼呢?」說罷,便轉身離開。彼拉多不認識上帝,不相信有真理,也對耶穌的教導沒有興趣。正如約3:19說:「光來到世上,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,不愛光,倒愛黑暗,這就定了他們的罪。」

耶穌是真理國度的王,祂來到世上,要揭示真理,呼召人歸向祂,並交出生命由祂統治。人卻反抗,棄絕真理,逼迫真理。真理確實惹人討厭。不論今天,還是昔日,堅持按真理而行,說出本於真理的話,堅守真理的底線,絕對不容易。當基督徒所宣揚和持守的,與世道不一樣,與社會流行的價值觀不同,便會遇到阻力,受到考驗,甚至要面對抹黑和謾駡。不過,在真理面前,我們要作選擇:一是降服於真理,一是逃避或對抗。願我們成為屬於真理的人,一切的抉擇和判斷都聽從主耶穌,行在光明中。

之後,彼拉多對猶太領袖一連說了三次「我查不出他有什麼罪來」(18:38,19:4、6)。要經手去定一個無罪的人為有罪,他實在不情願。於是,他運用政治手腕,試圖令猶太人釋放耶穌。那時剛巧是逾越節,按慣例,政府可以宣布特赦,他便提議:「你們要我給你們釋放這猶太人的王嗎?」彼拉多心裡必然認為耶穌不會危害羅馬統治,才想去釋放耶穌,但他竟然仍把「猶太人的王」這名號套在耶穌身上。原因或者是為了討好猶太人,又或者是為了嘲諷。不論為何,約翰和他的讀者必然看到,「猶太人的王」正是耶穌的身分。

可是,猶太人並不賣帳,高喊:「不要這人!要巴拉巴!」(18:39-40)猶太人寧願釋放巴拉巴這打家劫舍的暴徒,也誓要釘死耶穌。他們選擇「強盜」,捨棄「好牧人」,證明他們不是屬於耶穌的羊,不認識祂的聲音。
於是,彼拉多命令把耶穌帶去鞭打了。士兵用荊棘編了冠冕,戴在他頭上,給他穿上紫袍,又走到他面前,說:「萬歲,猶太人的王!」他們就打他耳光。(19:1-3)

這三節是整段經文的中央,是「高潮」所在,也是受難故事的轉捩點:在眾人面前,耶穌加冕為王。那些人做那些事,本來是要傷害和羞辱耶穌。約翰的讀者驚訝地看見,耶穌通過那些「傷害和羞辱」,接受了加冕,穿上了「紫袍」(真正的紫色太昂貴了,所以這袍子大概是深紅色,以模仿象徵君王的顏色—「皇室紫」),並接受眾人模仿向凱撒問安的呼喊:「萬歲,猶太人的王!」耶穌實實在在地被承認是王。相似的情節,發生在之後的各各地山上,耶穌被釘十字架之時。彼拉多堅決不肯更改十架上的名號「猶太人的王,拿撒勒人耶穌」,因用希伯來文、拉丁文和希臘文寫成,所有在場的人都能夠讀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:耶穌是王。(19:19-22)

回到19:5-7,彼拉多把受了鞭打、傷痕累累的耶穌帶出去,期望群眾看見祂的痛苦樣子,氣消了,便放祂走—「看哪,這個人!」豈料,猶太人仍不罷休,高喊「釘十字架!釘十字架!」彼拉多說:「你們自己把他帶去釘十字架吧!我查不出他有甚麼罪狀。」猶太人最後帶出另一條控罪:耶穌自稱是上帝的兒子。既然之前用的政治罪名不成立,現在就用宗教罪名。

彼拉多給他們嚇壞了:為什麼他們這樣堅持要處死這個人呢?他立刻再審問耶穌:「你是哪裏來的?」—意思是:你到底是誰?你真是從天而降的「神人」?真是他們口中所講的「上帝的兒子」?耶穌拒不回答,因為祂不是來讓彼拉多審訊;耶穌才是王,彼拉多不是。彼拉多見耶穌不答話,心中有氣:「你不對我說話嗎?難道你不知道我有權柄釋放你,也有權柄把你釘十字架嗎?」耶穌回答他:「若不是從上頭賜給你的,你就毫無權柄辦我,所以,把我交給你的那人罪更重了。」(19:10-11)

耶穌告訴彼拉多:真正的權柄不在你身上,而是來自天上的;若不是上帝讓你暫時有審判和統治的權柄,你根本無權審問我。彼拉多聽後想必十分氣憤,猶太人硬把這個燙手山芋推給他,耶穌竟然又直指他的權力不外如是。「那些把我交給你的人,他的罪更大了。」彼拉多即使不情不願,但判決耶穌的罪責仍在他身上,但謀害耶穌的主要推手—祭司長—的罪就更大了。

猶太領袖見到彼拉多的猶疑不決,最後使出絕招—激將法:「你若釋放這個人,你就不是凱撒的忠臣。凡自立為王的就是背叛凱撒。」威脅彼拉多不可放過稱王作亂的逆賊,否則就是背叛凱撒。諷刺的是,猶太人向來不服羅馬人的統治,現在他們為了處死耶穌,竟然動用「效忠凱撒」為理由。

那日是逾越節的預備日,約在正午。彼拉多對猶太人說:「看哪,你們的王!」他們就喊著:「除掉他!除掉他!把他釘十字架!」彼拉多對他們說:「要我把你們的王釘十字架嗎?」祭司長回答:「除了凱撒,我們沒有王。」於是彼拉多把耶穌交給他們去釘十字架。(19:14-16)

猶太領袖利用彼拉多去處死耶穌。彼拉多也利用「你們的王」來挖苦猶太領袖。祭司長為爭一口氣,反駁說:「除了凱撒,我們沒有王。」這位以色列人的大牧長竟然說出褻瀆上帝的話,公然違背聖經的命令!—聖經說,惟有上帝是以色列的王(撒上8:7,10:19)。祭司長不可能不曉得,但他選擇了凱撒—人間的君王,而背叛天國的君王,違背真理。

無論是彼拉多、猶太領袖或是任何人,都要作選擇:接受耶穌或拒絕祂,進入光明或留在黑暗。猶太領袖寧願釋放巴拉巴而捨棄耶穌,否認耶穌是上帝的兒子,甚至稱凱撒為王,走上不歸路。彼拉多狼狽地進進出出,在猶太領袖與猶太人的王耶穌之間搖擺不定,但最後,面對凱撒的權勢,他立時跪低,捨棄了上帝的兒子,唾棄了真理,留在黑暗中。

表面上,耶穌受難事件是一場權力遊戲,權貴互相角力、彼此利用、各取所需。但細想約翰的記述,我們必然發現誰才是最終的話事人,誰才是掌握一切的至高君王。在連場的審訊和逼害中,耶穌昂首挺立,不卑不亢,昭示真理,揭穿人間權力的本相,宣告自己是真理國度的王,以光照耀黑暗。正如祂曾說:「沒有人奪去我的命,是我自己捨的;我有權捨棄,也有權再取回。這是我從我父所受的命令。」(10:18) 耶穌雖經歷苦痛和死亡,但祂由始至終是榮耀的王。耶穌在事件中掌握主動,祂發問,祂審判,祂走上十字架,捨去自己,「高舉」起來。耶穌不是受害者,而是登上寶座的王;祂通過死亡進入榮耀,重回天上的王座。

至於父上帝,祂是在事件背後主導一切,利用了整個局面,讓耶穌高掛十字架上,完成救贖世界的計劃。儘管在十字架下,黑暗權勢喧嚷張狂,但上帝和祂的兒子依然得勝。

在受難事件中,在場人物都茫然不知,只看見事情的表面,卻看不見內裡的真相:上帝的啟示正在透過耶穌在世上顯明出來,耶穌是王。那些人視力模糊,不知悔改,倒在黑暗之中。

在彼拉多身上,我們看見以冠冕堂皇的正義理由,去追逐一己利益。一旦被迫到牆角,觸及利益底線,一切良知都拋諸腦後。他問:「真理是什麼呢?」他得出這樣問題的人,正是最藐視真理的人,他寧願在黑暗裡。

在祭司長身上,我們看見滿口宗教和道德言詞,內心關注的只有權力和利益。這樣的人把凱撒高舉在上帝之上,他們相信人間的權力多於天國的權柄。他們陰謀作惡,卻用美麗的宗教和道德語言作掩飾。他們苦心經營和維護自己的利益,卻隨意糟蹋上帝交託的羊群。他們跟彼拉多同樣屬於世界,但彼拉多尚且表現出猶疑和悔疚,他們反倒完全沒有。

在群眾和士兵身上,我們看見無知和助紂為虐。他們順從邪惡,參與惡事,甚至主動地活出邪惡的樣子,趁機踐踏受難的基督。

耶穌受難事件確實是一個悲劇故事,卻不是耶穌的悲劇,而是人類的悲劇。被黑暗蒙蔽雙眼的人,無法看清真正的王就在他們中間。我們會是當中的一份子嗎?還是,我們降服於真理,高舉基督為王,由祂統治我們的生命?
 

Copyright © 2018.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權所有,未經同意,不得轉載。